陈金雄:数据驱动智能医疗|V课堂第41期

10月13日,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总群迎来第41期“智造+V课堂”。本次课堂邀请了医疗信息化知名专家陈金雄教授,给大家奉上了主题为《数据驱动智能医疗》的精彩分享。

创新互联公司长期为上千多家客户提供的网站建设服务,团队从业经验10年,关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并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开放共赢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为博乐企业提供专业的成都做网站、成都网站建设、成都外贸网站建设博乐网站改版等技术服务。拥有10年丰富建站经验和众多成功案例,为您定制开发。

演讲主题

《数据驱动智能医疗》

嘉宾介绍

陈金雄(福州总医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办公室主任)

演讲纲要

1.剖析当下火热的大数据技术对智能医疗(政策、业务、流程)的影响

2.如何迈向智能医疗阶段(四部曲)

3.智能医疗的哲学思

原文实录

主持人:除了听大伽们的分享以外,我们还设置了抽奖活动。今晚抽奖,各群群主们会发红包,以最大金额为中奖者,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这次V课堂,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微信总群继续赠送亚马逊平板电脑,其他直播群赠送电子书礼品卡。好,下面有请今晚的演讲嘉宾陈金雄主任。

陈金雄:大家晚上好,很荣幸应邀在江苏省企业信息协会群里来给大家分享交流医疗信息化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数据驱动智能医疗》,主要分四个部分来进行介绍。

第一,介绍一下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介绍一下医疗的本质内容。

第三,就是医院对策。

第四,提出一些哲学思考。

我相信大家今天可能都看了或者都听了,马云今天在杭州召开的云栖大会上提出了五个新: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这五个新将会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发动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把握则胜。他说,不希望把它变成危言耸听的警示,而是当做改变自己的机遇,从现在开始。马云在这个大会里面也提到了,过去的发展是基于石油和煤,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新能源。什么是新能源?就是数据,数据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的能源、创造的资源。他说,衣服人家穿过,你穿就会不值钱。数据,是人家用过,你用会更值钱,你用过以后出去更值钱,是越用越值钱的东西。

今天我想大胆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新医疗,基于新技术、新能源的新医疗。如果大家对医疗和医疗信息化感兴趣可以看我前年和去年写的两本书,我2014年出版了一本《迈向智能医疗》,提出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医疗。去年我又写了一本《互联网+医疗健康》,在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5P医学时代的概念。哪5P医学呢?就是: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和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这5P也是新医疗的一个主要内容,医疗的发展趋势。

另外,大家如果对医疗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一下埃里克·托普(在医疗信息化,或者未来医疗方面非常有名的一个美国专家。)写的两本书,第一本叫《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今年,国内刚刚翻译了一本他新出版的书叫《未来医疗-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关注一下这几本书。谈到数据对医疗的影响,其实咱们国家从战略上已经非常重视了。今年6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和规划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措施,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的满足群众要求。应该来讲,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来重视、指导和规范医疗大数据,对未来医疗的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还有几个政策,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年6月28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和规划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一个具体的行业,以国家的名义,出台这么一个医疗健康大数据指导意见,应该来讲还是第一次。如果再往前看我们都知道,去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去年7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包括去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

总得来讲,国家对互联网、大数据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是很重视的。谈到大数据,作为一个搞IT和信息化的人,应该都看过《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大数据的概念,指大小超过标准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够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

阿里去年也出版了一本书,就是《互联网+,从IT到DT》,原来我们是IT,那么现在更多的是DT。另外,我最近也看了一本书,刚刚看完,是涂子沛写的《数据之巅》。这本书,我建议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一看,真是用数据的视野和角度,把美国发展的历程写得非常到位。而且谈到数据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包括数据意识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产生什么样和非常好的影响。在《数据之巅》这本书里面,涂子沛提出这几个观点,“数据是社会规律的载体,统计是发现这个规律的手段”,“经由统计工作、系统化收集的成片数据,除了代表事实,还蕴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可以把握社会的脉搏甚至预测未来” 。

一、发展历程

回到今天演讲的主题“医疗信息化”。考虑到今天听课的,听演讲的,大部分应该不是医疗行业的人。所以,首先还是回顾一下医疗信息化的一个发展历程。

我想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类似。一方面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需求。总的来讲,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机版,一台设备,一台机器运行一套系统。到了网络阶段,在DOS时代有一个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可以进行简单的组网;当然早期还有一些像Unix和Linux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分机模式。有很多单位,建立了部门级的医疗信息系统,比如说收费处几台电脑,或者说药房几台电脑,在部门内容的联网和应用。到了第三阶段就是HIS。

这个阶段从技术角度有这么几个特点。

特点一,就是一体化,通常是一个厂家一个数据库,那个时候信息系统是一般是一个厂家完成,一个数据库。

特点二,基于数据库的集成,信息系统之间基于数据库的集成,数据耦合度比较高。大家知道HIS是什么吗?它名义上叫医院信息系统,其实现在业内人士都把它归类叫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那个时候,主要还是以收费为主的这么发展起来的,我想企业信息化一开始也是以财务为主的,一个道理。

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医院,不满足于这个收费和简单的一个管理需求,逐步向临床、深化管理和流程优化等方面发展。比如说,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之上建立PACS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包括像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医疗护理文书、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系统,高层次的是综合评价以及决策支持。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应该是处于这么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把它称为HIS+阶段。当然,有个别医院可能跨越这个阶段,主要有几个特点:

特点一,由多家供应商的系统来构建,就有多个数据库,一个厂商的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所以,多家供应商,多个数据库。

特点二,就是在流程优化、临床应用和管理深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特点三,集成难度大、数据关联度低。因为大医院有100多到200个左右信息系统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这么多信息系统,几十个厂家,集成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数据关联度是比较低的。

因此,这个阶段,我总结了四句话:

一是系统建了不少,我刚才讲过了,大医院有100到200个信息系统。

二是努力付出不少,我们搞IT的人,大家都知道,都是5+2、白+黑,真是非常的辛苦。

三是成效取得不少,医院信息系统应该说在患者服务、流程优化、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效。现在哪个医院系统要是宕机20分-30分钟,立马会成为一个新闻。说明,目前绝大部分的医院营运管理和正常的工作,根本离不开信息系统。正因为如此,所以说抱怨不见减少。为什么呢?因为你再怎么努力,你的建设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发展。当然,本身我们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信息集成的问题,数据共享的问题,用户体验的问题,流程优化的问题。要达到满意的程度,确实难度是非常大的。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前面介绍过了,医院信息系统,它是先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像收费、物资管理先建立起来。但是,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看病、以临床诊疗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因为种种原因,技术发展的原因,医疗管理的需要,从收费管理、财务管理先建立起来的。这样导致一个什么问题?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的实际业务很多情况下是脱节的。目前数字化医院赖以发展基础的HIS到底是什么?

目前我们谈的所谓的HIS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行于本世纪前十年。中国的HIS,有两套应该说是标志性的产品,一套是原来国家卫生部牵头开发的,叫“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后来称为众邦慧智,现在慢慢转移到北大医信。

另外一套做得比较成功是部队,由原总后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组织全军的力量,开发一套叫“军字一号工程”。地方也把这个“军字一号工程”称为军惠医药信息系统。为什么叫军惠医药信息系统?因为当初是惠普投资了600万跟总后一起来合作开发出了这样一套系统,军,是军队,惠,惠普,也叫军惠医院信息系统。后来因为惠普退出医疗领域,后面就由天健公司,来签这个协议。所以,后续的天健公司,在各地推广“军字一号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阶段,有几个突出的标志在哪里?

第一是从单机版和部门级应用,向全院级应用发展。

第二个就是实现基于收费、药品的数据融合。比如说在2000年左右,你要上一套HIS系统,基本上那个阶段叫HIS是对的,因为没有别的系统,就这么一套系统,往往是一个厂家、一个数据库。它实现了基于收费和药品的数据融合。那个时候实际上集成还是做得不错的,只不过系统功能太单一了,完全是收费和简单的一些物资管理的功能。

第三个是围绕收费管理的简单临床应用,其实医院收费根基还是因为看病,因为提供医疗服务,凭什么收病人的钱?怎么收费?因此哪怕开发一套收费软件,其和临床业务还是很难脱得了干系的。但那个时候核心还是收费管理,但是围绕收费管理,也有一些简单的临床应用,比如说有简单的医嘱系统,也有检查系统、手术管理系统等。当然那个时候,所有的这些临床应用都比较简单,主要是围绕收费展开,而不是围绕临床展开的。

总的来讲,目前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一是跟医院模型脱节。信息模型应该是医院业务模型的信息展现。医院核心业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但是目前数字化医院基础的HIS是以收费为核心跟医疗业务是脱节的。

二是模块组成模糊不清。由于原有HIS大而全但又都不太专业,不少子系统都被更专业的系统所取代,但HIS又是基础,就会导致不少系统比如医生站、成本核算等HIS系统有这个系统,又引进专业的系统,模块组成模糊不清。

三是医嘱是收费是的附属品。严格意义上来讲,收费是医嘱的附属品,就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才能收别人的钱。但是,原来恰恰是以收费为主,以临床为辅,变成医嘱是收费的附属品。

四是缺乏闭环的医嘱管理,那个时候因为整个业务没有形成闭环,没有实现全流程全闭环的管理。

五是从缺乏完整的数据中心,数据是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里面。做得好的话,还有一个病人主索引,所以要看数据还能够从各个不同数据里面把它调出来。有的规划差的医院,系统连病人主索引都没有,数据在各个子系统里,但缺乏关联度,看都很难看到。只是满足基本的的要求,比如说打印报告,数据很难集中、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还存在着几个问题,一个系统专业化程度不高,比如说一套医生站、一套护士站,大家都在用。其实,医院里面各个专科,比如说骨科、妇产科,对系统的需求有共性,但也有个性。现在系统只能满足共性的要求,很难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第二个,应用智能化缺乏,只有简单的事务处理,没有办法实现智能的管理,比如说万一医生有差错,可以提供一些提醒,帮助医生规避或做一些治疗计划等。

第三个,就是信息关联度比较低。

第四个,信息的利用率不足。

第五个,系统扩散性比较差。

二、本质内容

前面用了一点时间,回顾一下医疗信息化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我重点想谈一谈医疗的本质内容。我相信大家能或多或少都去过医院,对医疗都有一定的了解或体验过。医疗业务,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证据是诊断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说,要做诊断,就要有证据。证据、诊断和治疗三者的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正确,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说明证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证据要求要真实,就是说越真实越好,第二个要全面,第三个要及时,第四个是量化,第五个是动态。大家看病是不是这个样子?要真实,不真实怎么能行吗?医生为什么偶尔会误诊,除了他的水平以外,很大的原因就是采用的信息不够全面。第三个要及时,病情会变化,那么越及时越好,还有一个量化,对吧?你说我发烧了,跟我体温38度,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第五个是动态,最好是能够掌握动态的生命体征信息。

因此,医院信息化或者医疗信息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数字化阶段。应该来讲,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医院信息化还处在数字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证据信息的数据化。

大家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原来化验单是手写的,现在可以数据化了,可以自动采集、传输。原来影像的胶片是按洗出来的,现在通过DICOM标准,可以在显示器上进行浏览和诊断。通过信息的有效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展现,达到证据的真实、全面、及时、量化和动态的目的,这是数字化阶段。

下一阶段,是智能化阶段。有了数据以后,智能化阶段做什么?就是知识库与决策知识系统,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等。前面已经说过了,国内大部分医院还是数字化阶段,数字化阶段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智能化阶段,一定是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Gartner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信息化咨询公司,对电子病历有一个划代模型,分成五代,第一代是采集者,第二代叫记录者,第三代叫助手,第四代是同事,第五代是导师。

第一代和第二代解决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的问题。从第三代到第五代,从助手、同事、导师,表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信息系统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的作用旨在提高效率,流程优化和环节管控等方面。目前信息系统基本解决信息的采集、存储、运用和传输问题。但是,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和知识库建设还很初步。真正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医疗质量还非常有限。移动应用应该是刚刚起步。

三、医院对策

作为医院来讲,怎么办?第三部分我想谈一下医院的对策,也就是医院怎么来更好地构建信息系统。2010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构想智能型数字化医院》,这篇文章发表在那时的计算机世界上,本来当初题目叫《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后来,报社记者跟我说,你这个还不能“建”,那个时候还只能 “想”,所以叫构想。应该来讲这是国内最早,非常全面地论述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和智能医疗,在当时来讲,应该是非常早的,很全面的把它论述出来。

2010年以后,我把这篇文章,进一步归纳总结,写成一本书,叫《迈向智能医疗-重构医疗信息理论体系》。当时主要看到国不少医院投入大量费用,有的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效果真的不见得很好,成功的医院屈指可数。觉得真的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要站出来,去帮助更多的医院如何更好地建数字化医院。所以,通过几年的努力,写出了这么一本七十几万字的一个专著。应该来讲,在业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力,现在销量也将近2万册了,应该还是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医院数字化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我相信现在在智能和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也同样面临转型升级,一样的道理。我用十四个字、七个词来归纳医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方向:

一是全面,医疗信息化建设,肯定是朝着越来越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是全程,光全面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各个环节的管理,就是说全程的管理。

三是闭环,业务一定要形成闭环。

四是专业,专业化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五是移动,我想不用过多的解释。

六是集成,不集成怎么能行呢?信息化一定要集成。

七是智能。

可以用三句话来高度概括,医院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实现全程智能化服务。希望我们真的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升就诊的体验。

二是以临床为核心,对诊疗实现全程智能化处理。病人到医院来毕竟还是看病为主,那信息系统怎么样帮助临床更好的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来实现医疗的安全。

三是以管理为导向,对管理的对象实现全程智能化的管控,我们都知道企业有ERP系统,医院现在也慢慢在构成HRP,就是人、财、物的管理。对管理怎么实现一个及时、准确、高质、低耗等。还有就是像决策支持、科学管理等。我想医院信息化再怎么建,再怎么发展,这几个大的原则、大的方向,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医院信息化要做的几个事情。第一,要构建信息模型,在这里因为这个图大家看不到,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前面说过了,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可以分享给大家。前面已经说过了,原来的信息模型是建设一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建立比如说PACS等系统,就是医学影像、检查检验、临床信息系统等等。这个显然与医院以临床为核心的业务是脱节的。我在《迈向智能医疗》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模型,这个信息模型下面是一个患者服务。就是首先要构建一套患者关系管理系统,企业有CRM系统,叫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但是,我们现在有哪个医院已经构建了患者服务系统,或者叫患者关系管理系统呢?

新的医院信息系统,首先我认为要构建一个以病人为中心这么一套患者关系管理系统。有了这套系统,就解决了一个就诊体验和流程优化的问题。患者和病人到医院里面来,主要是干什么?还是以临床诊疗为中心。所以,我们把临床诊疗作为一个核心的业务,包括护理、影像、检验、手术等。这个核心的核心其实是医嘱,我们都知道,医嘱是医生的嘱托,其实它是一切医疗行为的源头,也是一切医疗行为的依据。

临床业务,需要资源保障,人、财、物的保障,所以临床业务旁边加了资源保障。当然,新一代信息系统,一定不会以收费为中心,但是收费仍然还是医院里面的一个业务之一,所以收费系统仍然还是有的。但是,我认为未来的,其实现在已经都慢慢这么做了,收费慢慢的已经转移到后台了,我相信很多医院已经通过移动支付来实现,就像滴滴打车、神州专车一样。原来打的,下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掏现金,然后找钱。但是现在我们坐滴滴、神州专车,这个收费业务已经在后台了。你根本没有感觉到这个业务了,其实这个业务还在不在吗?这个业务还在,只不过它变后台了。未来我认为医院收费应该和滴滴这种业务模式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现在看,医生说,开了处方,你干什么呢?你要去收费处缴费,化验呢?也要先到收费处缴费,未来这个收费业务还在不在?还在,但一定会慢慢移到后台去,你感觉不到这个业务的存在,这个是收费系统未来的一个发展。

当然,作为医院,需要管理和服务,比如说医、教、研和护理的管理以及内部沟通等。最高层级,我们还需要综合绩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我认为《迈向智能医疗》这本书很大的功劳,或者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构建了一个基于医院业务的全新的信息模型,来指导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

有了这套信息模型以后,第二个就是要建系统,系统肯定是要建的。前面说了,一定要全面,怎么全面呢?从管理的对象看,医院信息系统,要包括病人,还要要包括工作人员和资产等;

从业务对象看,要包括医疗,要包括办公、管理、决策和后勤等,医院所有业务都要纳入到整个医院信息化的范畴,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会越来越全面。

第三,就是要梳理内在联系,系统建完以后,数据不关联怎么用呢?我们都知道,学医的都要学一门解剖学,就是说,人从外部来看,有头,头上面有鼻子、眼睛、眉毛、嘴巴、耳朵,对吧?我们有手、有脚,有身体,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我们看不到的呢?人有神经系统,有消化系统,有血流系统,等等,对吧?我想信息系统也是一个道理,在企业里面,有CRM系统,有ERP系统,对吧?医院里面,同样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比如说收费系统,医生站、护士站,有PACS系统,有检验系统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这些系统内部的数据是什么关系呢?我提出来,十八个字,叫“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以医嘱为主线”。

医院里面所有的业务,在诊中这个环节,它的业务的驱动,是医嘱来驱动的。这里面我就把它归类为几个数据流,叫患者流、医嘱流、费用流和物资流,核心是医嘱流。

医嘱和医嘱执行,比如说医生开了一个处方或者一个药品医嘱,就需要物资,需要去拿药,就产生药品费用。医嘱执行过程当中,比如说有诊疗就有诊疗费,要做手术,就有手术费,做检查有检查费,做治疗有治疗费。所以,这边有材料费、药品费、床位费,那边有诊疗费,所以产生一个费用流。

还有一个就要患者流,诊中的患者流也是医嘱来驱动的,医生开一个比如说CT检查,立马产生几个需求,在哪里检查,在什么时间段检查,钱够不够,哪里去缴费,对吧?检查完以后,要通知你,哪里拿报告,像这些东西,一切一切都是围绕医嘱来驱动的。所以,我们通过一个梳理内在联系,通过四个流:患者流、医嘱流、费用流和物资流。特别是围绕医嘱流,驱动其他几个流。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医生学解剖学一样,把信息系统内部的这些数据关系,全部给它搞清楚了。特别关注闭环医嘱,现在在医院里面搞信息系统,如果不能实现闭环医嘱管理,那这个信息系统建得肯定很不到位的。

目前医院信息化有几个评价体系,前面介绍了Gartner把电子病历分为五代模型,还有美国医疗管理信息协会,叫HIMSS,它有一个电子病历评价体系,国内卫计委也出台了一个电子病历评价体系。其中闭环医嘱,闭环药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包括美国评价医疗质量有一个JCI评价体系,也都是把闭环医嘱管理,作为一个医疗质量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另外一个,就是打通数据关系,有了数据流以后,打通数据关系,我把它总结几个要素:

一是要建立各种主索引。其实这个主索引概念,搞IT的人应该都很清楚的。国家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身份证,就是我们人的主索引。我们买了车以后,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是报牌,车牌是这部车的主索引。所以,医院里面要建各种主索引,病人主索引,医嘱主索引,工作人员主索引,资产主索引,科室主索引等等,要管什么内容,就要给管理对象建主索引。但非常遗憾的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真正在医院里面能够实现的,把资产这个主索引做得好的是非常非常少的,也许有主索引,但是这个主索引没有贯穿在我们业务的环节当中。比如说设备有主索引,但现在去做个CT检查,产生的CT费用,这个报告做出来,你可能不知道是哪台CT机做的报告。

所以,既要建立主索引,关键是要把它用起来,要把它串起来,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的,住酒店、买火车票、办银行卡、买房子,都要拿这个身份证,这个主索引才真正地发挥作用了。但是,很可惜,现在医院里面,真正把主索引打通的,真的是屈指可数。在医疗信息化里面,主索引管理是一门学问的,还是蛮复杂的,因为毕竟人有可能要到各个不同医疗机构看病,可能用不同的证件看病,特别是现在医院看病还没有实名制。如何把这个数据通过主索引的管理给它打通,这本身也是一门学问,难度还是挺大的。

二是要建立数据的关联性,包括医嘱与业务,医嘱与收费,设备与收费,医嘱与执行。我的意思是,怎么来说明这个数据关联度做得好呢?要点击任意医嘱都能看到该医嘱的执行情况,包括哪台设备检查,哪个人操作、写报告,收费、耗材使用情况。当我们真的能够通过医嘱,围绕医嘱能够把各个不同业务,收费、设备、耗材、人员这些数据都打通,而且数据本身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的管理应该说做得非常到位,信息化应该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第四个,统一数据管理。当建了系统,数据关联度也搞清楚了。第四个就是建数据中心。医院里面,数据中心我们把它归类,有几类数据中心,一个叫临床数据中心。不是搞医疗信息化的人,可能对这个临床数据中心概念不是太清楚。其实,每个医院都有个病案室,我说这个病案室,就是典型的临床数据中心。北京协和是目前国内NO.1的医院,人家都说协和有三宝:病案室、图书馆、教授。说明这个病案室,它是一部医院医疗发展浓缩的历史,都在里面。只不过原来病案室是纸制的临床数据中心,我们现在变成一个数据化的、标准化的、电子化的临床数据中心。

二是管理数据中心,我想大家都很清楚,现在很多医院建搞数据仓库,搞BI,其实就是建立管理数据中心。

三是影像数据中心,医院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检查设备,CT、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病理、胃镜等等。这么多影像数据,要把它构建一个数据中心。

四是区域数据中心,就是跨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心,在医院内部叫电子病历,跨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中心又叫区域电子病历。HIMSS评级,包括国内的电子病历评级,到六级,只要在医院内部实现数据共享就可以,如果要达到七级,就必须要实现跨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

第五个,信息友好展现,有了这些数据以后,怎么给医务人员用?现在大部分信息系统做得不是很好,能看到,但是好看吗?不好看。所以,现在在医院信息系统里面,我不知道其他的企业信息化是怎么做的?提出一个集成视图的概念,什么叫集成视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医疗信息为纵坐标,这样的话就可以按照时间节点,把核心的一些医疗信息,以非常人性化和直观的展现出来。

应该在国内还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叫关键临床指标的概念。什么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搞企业管理,有KPI的概念,就是一种疾病,一旦确诊后,其核心指标就是少数几个。比如说糖尿病,糖尿病核心指标是什么?是血糖。因为病人到医院来看病会做大量的检查。但是,一旦确诊完以后,一个疾病,往往是一两个核心指标,我刚刚讲过了,比如说糖尿病核心是血糖,就把血糖指标用曲线图画出来,根据用药情况、检查情况、血糖情况,这对医生来讲是非常好的信息展现,以便医生进行临床决策。

第六个,迈向智能前景,就是智能化,知识库、质量控制。医院里面智能化分几个层面,比较简单的层面比如说药品之间有相互禁忌,不能一起吃的,给提示一下。

另外,比如开医嘱,做一些手术分级,药物管理等等,一开始往往都是跟药品等有关的。当然,真正做得好一点的应该可以辅助医生做一些决策支持。另外,就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比如说糖尿病病人,降血糖药后,突然血糖变成低血糖,当系统发现血糖低的时候,在执行过程中,立马告诉医护人员, 病人血糖比较低,不能降血糖,这样就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差错,这个就是智能化。当然,最高的智能化,现在有机器人直接可以替医生看病的,智能化一定是发展趋势。

第六个要拥抱移动互联网。现在大家都知道,看病一定要面对面,对吧?传统医疗都是面对面,优点是更真实的采集体征信息,缺点只能采集当前信息,只能采集当次信息。互联网,其实可以更实时采集连续和动态的信息,可以更有效的管理个人健康档案,产生的大数据更有利于智能诊疗。当然缺点就是不方便采集外在的体感信息,但是我认为新技术会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还是要拥抱移动互联网。

四、哲学思考

最后是谈一下哲学思考,马云永远都是焦点人物,2014年11月20号在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大会上,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投资做得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将找不到工作,医院越来越少。这句话当时提出来受到不少的批评。现在也才不到两年时间,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后面也还会在讲。一些医生、院长还是有些保守,比如一个院长说,医疗仍然是医生和病人之间产生的联系,这个模式不可能靠技术改变,因为人体太复杂,同样一种疾病也千差万别。

但事物发展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我们来看看围棋,3月8号在AlphaGo和李世石比赛之前,棋圣聂卫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电脑不可能战胜人类,现在外界所谓机器能战胜人类都是忽悠人。但3月10号当李世石第一轮比赛输给AlphaGo之后,聂卫平惊叹机器人的妙招,对狗的下法脱帽致敬。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有两期节目请了围棋九段江铸久作为嘉宾,他当时说围棋最高的境界是谁?是吴清源。吴清源下棋非常漂亮,一般人是学不来的。他真的是非常有思想很有哲学高度在下围棋。江铸久说他在AlphaGo下棋过程中看到了吴清源的影子,就是说“狗”下出了吴清源的境界,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这里面就提出了一个哲学的命题,提出几个问题,到底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工作才需要借助工具?医疗的复杂性是否会成为拒绝智能医疗的理由,机器人医生会取代真的医生吗?

其实人是非常容易犯错的。2015年国庆节,一对夫妻将11岁的儿子忘在服务区,开车七十公里才发现孩子丢了。你说这对夫妻是故意的吗?肯定不是,他们不知道吗?他们肯定知道,那为什么还把孩子搞丢了,疏忽。人其实很多时候会很容易疏忽,我们开车不小心就会刮碰一下,不会吗?不懂吗?都不是,就是疏忽。所有有导航、有雷达,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错。

1999年,当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出版了一个跨时代的著作,这本书的书名,我们国内翻译过来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什么意思呢?他们研究美国1998年当时死于医疗差错的人高达到 49000—98000人,而且都是可避免的医疗差错,就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引起的。在美国医疗流程这么规范的情况下,每年因为疏忽而死亡的人高达49000—98000人,相当于每天掉1-2架波音737飞机。

因此后来布什总统提出要建立电子病历来避免严重的医疗差错。这就提出来未来医疗的问题,既然人那么容易犯错,按马云说过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未来医疗会不会真的是机器人靠移动互联网直接来给病人看病,来取代医生。这种场景会不会有可能呢?

其实智能医疗发展的真的很快, IBM已经全面转型做认知计算,IBM沃森医生发展的也很快,前段时间,仅用十分钟就诊断出一名六十几岁女性患了白血病,几个月前这个女性才被误诊。

与传统的医生团队相比,沃森可以在3分钟之内完成人工基因测序分析及其它癌症诊断,比人工提高30倍以上,诊断准确率达到80%。另外根据健康界报道,目前影像人工诊断符合率达到90%-95%以上。如果说临床诊断还需要望、闻、问、切,那么比如说像影诊断,像心电图诊断,这些诊断完全靠数据,没有什么望、闻、问、切,就是靠数据来诊断。那么像这种检查诊断,大家想想看,这个机器人经过不断的学习,那么它的诊断符合率肯定会超过人类。

我一直在想,当一套人工智能诊断软件和检查设备融合在一起的话,目前医院里做影像诊断分两个步骤分,第一步骤是普通医生做初步诊断,然后专家做确诊。大家想想看,第一部分普通医生做初步诊断还有必要吗?这一部分医生不就失业了吗?所以像这些场景很快就会到来。

当然客观来讲,完全靠机器人看病还有一段距离,但我认为医疗进入新常态。就是现在的话,完全依靠医生在医院给病人看病,在不远的未来,医生在医院里看病这个场景还在,但同时互联网医疗,包括智能医疗会一起给我们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而且可穿戴着可穿戴设备还随时随地在监测我们的健康和采集我们的生命体征数据。

医疗健康业务会一体化,包括健康和诊疗一体化,线上和线下一体化,院内和院内一体化,机器人和医生一体化。健康,线上,院位和机器人在医疗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我认为智能医疗起的作用总有一天会超过医作用生,医生还会存在,但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当医生。

这里面就提到了一个哲学命题,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宏观层面,人类更多提供创造性知识,机器更多是执行人类提供的知识。 微观层面,人要跑的赢机器,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容易被淘汰,有创造、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发展前景。马云也说过一句话,今天机器人是我们的工具,未来机器人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这真是一个颠覆的时代,谈到颠覆,有人很兴奋,有人很敏感,像马云就很兴奋,像有些传统人士就很敏感。其实颠覆是个悖论,认为会颠覆的恰恰不会被颠覆,认为不会被颠覆的最有可能就会被颠覆。就是说你认为你不会被颠覆,那对不起,就像温水煮青蛙,可能怎么被淘汰的都不知道;而认为会被颠覆恰恰不会被颠覆,为什么?因为你还有危机感,你愿意接受新事物,就会去不断学习和创新,就不容易被淘汰。

颠覆说明事物发生变化的强度我更认为是表明对发展趋势态度和判断 ,20年以前,当时全世界从事互联网人的员人还没超过5万人,而今天参加云栖大会已经接近五万人。马云预测到互联网对今天的改变,才会创办阿里巴巴。

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千万不要太过保守。未来医疗,我认为医生会成为大数据的分析师和机器的操作员。

还是用马云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不是技术冲击了你,而是传统思想、保守思想、昨天的观念冲击着你,不是电子商务冲击了传统商业,对未来的不把握冲击了你的商业。希望我们今天在座的听众,大家都能把握未来,年轻人能够创造未来,老年人能够享受未来。

那么我今天的报告就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名称栏目:陈金雄:数据驱动智能医疗|V课堂第41期
网页URL:http://www.shufengxianlan.com/qtweb/news10/306660.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创新互联,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