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交付的自动化运维新思维

本篇是上一篇【DevOps运维】构建面向应用的运维管理新思维的延续。很早之前,我提到过,运维的本质其实是在做交付,没有做到面向用户的交付,不是好运维,IT也不是一个好IT。如下图:

 

  • 可视化
  • 拒绝碎片
  • 服务与价值
  • IT系统的ERP

从交付的目标来看,一定是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去走的,这个是从IT交付链的角度来分析,也就分析出IT自动化应该覆盖的范围了,公式如下:

IT自动化=DevOps自动化或者持续交付自动化+Ops自动化(Application Ops+Platform Ops + Infra Ops)。

为什么把Ops自动化独立?全都是因为Ops的场景非常特殊,很多是运维独立完成的,他覆盖了更多的一些运维资源、变更能力,其中大部分能力是和研发、测试无关的,比如说应用的上线、扩容、迁移、切换;平台运维对应paas;基础设施对应IaaS等等。

一、DevOps自动化或者持续交付

DevOps自动化,可以认为是从应用的角度,构建一个安全、快速且可持续的变更过程,这个地方包括版本发布、升级、回滚等等,当前业界***标准实践是持续交付。持续交付可以说DevOps的核心工程实践,也是精益企业的核心工程实践。

构建一个完整的持续交付自动化平台,需要看到完整的能力框架。当前我在DevOps Master培训班讲授的持续交付课程里面,提出了以下【持续交付屋】模型:

  • 目标是打造一个全自动化部署流水线,完整的整合构建实践、持续审查、测试、持续部署和反馈整个过程。
  • 基于这个流水线自动化的能力目标,需要提供三大管理能力:平台管理、能力管理、管理过程等等。
  • 在平台管理部分,需要提供标准化的持续交付平台,对应企业的每个业务提供交付流水线。可视化平台和监控平台分别是数据分析平台和监控平台,从业务质量优化和问题驱动两个层面来确保流水线的变更情况。
  • 能力管理。提供了八大能力管理,这个能力管理的成熟度水平,决定部署流水线的水平。
  • 管理过程。部署流水线打通公司部门墙,需要文化的支持、需要持续改善的机制、也需要有灰度实施的策略,从而取得突破。

打造持续交付流水线,我们过去的运维平台建设思维都要发生变化。过去各自独立建设的平台现状,都需要变化成以应用为中心的建设思路,详见【DevOps运维】构建面向应用的运维管理新思维。基于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才能打通整个交付过程。

很多运维在做自动化平台的时候,非常独立,忽略了早期的过程,运维应该走到前面阶段,去看如何做好系统的标准对接点。Jenkins那边提供提供的维度,应该自然的保留到运维的平台中来。

其实一个很强的持续交付能力,是可以量化的,是需要把这个能力直接映射到一些IT管理维度上,同时提出明确的阶梯管理要求。如下图:

二、运维Ops自动化

Ops自动化的过程可以算作一个独立的过程,比如说配置管理、IaaS、PaaS层的服务管理、应用层的运维自动化管理(迁移、容灾切换)等等,简单的应用持续部署不足以覆盖运维自动化所有。之前谈了很多,这个地方不讲了。

如何在企业里面实施一个成功的交付?是否有标准可言?

这个在一些场合不断的反复讨论,因为涉及到DevOps实施的问题。其实在组织里实施一个系统工程,要么顺序工程,要么并行工程。顺序工程就是把最重要的先做了,单点突破;并行工程就是让大家都动起来,一起参与,但这个依赖全局的组织动员能力、文化、执行力等等。我建议的顺序导入路径图:

***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交付的核心度量,一个好的交付应该关注哪些指标?

  • (全局/核心)Cycletime/LeadTime。
  • (全局/核心)交付频率
  • (全局/核心)服务恢复时长
  • (全局/核心)变更失败率

这个指标也是和DevOps 每年的规划指标是一致的,这个指标是很好精确理解的,和行业是无关的。

运维必须要关注端到端的交付能力,端到端的自动化能力需要运维对开发、测试的能力足够的了解,需要对运维平台的整体规划与设计,需要的是运维管理平台的开放和集成能力。一定要放弃对运维自动化在工具层面上的认知,跳出之前的思维边界。

【本文是专栏作者“王津银”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前题目:构建面向交付的自动化运维新思维
网页链接:http://www.shufengxianlan.com/qtweb/news19/364919.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创新互联,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