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铁道部火车票售票系统的研发部门

客票室概况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客票室是顺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所内软件、硬件、自控等多个部门抽调的同志加上原运经所计算机室的部分同志,于1996年组建而成的,是铁道部客票总体组的一部分。客票室还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异种机、多平台的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模拟试验室。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在全路的应用是该室取得的重大科研开发成果。系统分中央、地区和车站三级,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并实现全路范围的异地售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2000年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 国际信息技术奖。此外,客票室还开发出了铁路小站售票系统、列车移动补票系统等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8589]] [[18591]]
模拟试验室 机房 客票组成员在进行科研开发
[[18592]]
客票组成员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开发建设纪实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客票的发售一直沿用常备客票和手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售票速度慢,售票范围受局限,席位管理紊乱,旅客购票要排长队甚至夜间就开始等候,如果要买不同方向或不同席别的车票还要到多个窗口排队,“买票难”成了旅客费力费神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航空、公路异军突起,运输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铁老大”在客运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减少。虽然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但传统落后的售票形式是严重阻碍铁路客运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拿客票票额的分配来说,它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而是依据计划确定,几年不变,导致有票的车站客流不足、有客流的车站又没 有票的现象屡见不鲜,列车虚糜也就见怪不怪了。

扭转这种局面势在必行,铁道部高层领导十分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1993年,在铁道部李建文高级工程师的主持下,北方交通大学项源金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刘春煌研究员、铁道部运输局詹子宁处长等一批有识之士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我国铁路客运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铁路客票发售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铁路的计算机售票网络,实现铁路客票管理和发售工作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方便旅客购票,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的基础上,经充分论证,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和路情的铁路客票及发售和预订系统的总体规划,为该系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在全路的应用是该室取得的重大科研开发成果,系统分中央、地区和车站三级,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并实现全路范围的异地售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2000年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 国际信息技术奖。此外,客票室还开发出了铁路小站售票系统、列车移动补票系统等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路内很多单位就开始了计算机售票的研究,并在上海站和广深线试验,但由于中国铁路客票发售的特殊复杂性和技术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虽然国外和其它票务系统有着成功的经验,但我国铁路有客运站5000多个,日开行旅客列车2000多列,每天发售客票250-300万张,春运期间***日发送量达400多万张。可以说,我国铁路客票系统具有覆盖面广、交易量大、实时性强、席位精确管理、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系统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铁路售票系统或其它行业系统无法比拟的。要开发建设规模如此庞大、技术如此复杂的系统,其难度可想而知。国内外专家在了解了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工作的实际情况后,感叹地说,这个系统如能建成,堪称世界票务管理系统之最。

为了方便旅客,为了发展自身,1996年,铁道部部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改革传统的售票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以此为突破口,改变铁路客票发售和运营管理的落后面貌。这是我国铁路客运走向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铁路走向市场,实现科教兴路的重要举措。国家对铁道部这一决定高度重视,1996年将该系统的开发建设纳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9年又将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从而拉开了中国铁路打造“世界之最”的序幕。

网站名称:走进铁道部火车票售票系统的研发部门
新闻来源:http://www.shufengxianlan.com/qtweb/news21/416171.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创新互联,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