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 Web 应用中,与后台进行交互时,需要进行 form 表单的提交,然后在页面刷新后给用户反馈结果。在页面刷新过程中,后台会重新返回一段 HTML 代码,这段 HTML 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之前页面基本相同,这势必造成了流量的浪费,而且一来一回也延长了页面的响应时间,总是会让人觉得 Web 应用的体验感比不上客户端应用。
2004 年,AJAX 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技术横空出世,让 Web 应用的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再到 2006 年,jQuery 问世,将 Web 应用的开发体验也提高到了新的台阶。
由于 JavaScript 语言单线程的特点,不管是事件的触发还是 AJAX 都是通过回调的方式进行异步任务的触发。如果我们想要线性的处理多个异步任务,在代码中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 getUser(token, function (user) {
- getClassID(user, function (id) {
- getClassName(id, function (name) {
- console.log(name)
- })
- })
- })
我们经常将这种代码称为:“回调地狱”。
众所周知,JavaScript 的运行时是跑在单线程上的,是基于事件模型来进行异步任务触发的,不需要考虑共享内存加锁的问题,绑定的事件会按照顺序齐齐整整的触发。要理解 JavaScript 的异步任务,首先就要理解 JavaScript 的事件模型。
由于是异步任务,我们需要组织一段代码放到未来运行(指定时间结束时或者事件触发时),这一段代码我们通常放到一个匿名函数中,通常称为回调函数。
- setTimeout(function () {
- // 在指定时间结束时,触发的回调
- }, 800)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function() {
- // 当浏览器视窗发生变化时,触发的回调
- })
前面说过回调函数的运行是在未来,这就说明回调中使用的变量并不是在回调声明阶段就固定的。
- for (var i = 0; i < 3; i++) {
- setTimeout(function () {
- console.log("i =", i)
- }, 100)
- }
这里连续声明了三个异步任务,100毫秒 后会输出变量 i 的结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会输出 0、1、2这三个结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我们刚开始接触 JavaScript 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因为回调函数的实际运行时机是在未来,所以输出的 i 的值是循环结束时的值,三个异步任务的结果一致,会输出三个 i = 3。
经历过这个问题的同学,一般都知道,我们可以通过闭包的方式,或者重新声明局部变量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事件绑定之后,会将所有的回调函数存储起来,然后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另外的线程对这些异步调用的回调进行调度的处理,一旦满足“触发”条件就会将回调函数放入到对应的事件队列(这里只是简单的理解成一个队列,实际存在两个事件队列:宏任务、微任务)中。
满足触发条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上面的这些行为发生时,代码中之前指定的回调函数就会被放入一个任务队列中,主线程一旦空闲,就会将其中的任务按照先进先出的流程一一执行。当有新的事件被触发时,又会重新放入到回调中,如此循环,所以 JavaScript 的这一机制通常被称为“事件循环机制”。
- for (var i = 1; i <= 3; i++) {
- const x = i
- setTimeout(function () {
- console.log(`第${x}个setTimout被执行`)
- }, 100)
- }
可以看到,其运行顺序满足队列先进先出的特点,先声明的先被执行。
由于 JavaScript 单线程的特点,定时器其实并不可靠,当代码遇到阻塞的情况,即使事件到达了触发的时间,也会一直等在主线程空闲才会运行。
- const start = Date.now()
- setTimeout(function () {
- console.log(`实际等待时间: ${Date.now() - start}ms`)
- }, 300)
- // while循环让线程阻塞 800ms
- while(Date.now() - start < 800) {}
上面代码中,定时器设置了 300ms 后触发回调函数,如果代码没有遇到阻塞,正常情况下会 300ms后,会输出等待时间。
但是我们在还没加了一个 while 循环,这个循环会在 800ms 后才结束,主线程一直被这个循环阻塞在这里,导致时间到了回调函数也没有正常运行。
事件回调的方式,在编码的过程中,就特别容易造成回调地狱。而 Promise 提供了一种更加线性的方式编写异步代码,有点类似于管道的机制。
- // 回调地狱
- getUser(token, function (user) {
- getClassID(user, function (id) {
- getClassName(id, function (name) {
- console.log(name)
- })
- })
- })
- // Promise
- getUser(token).then(function (user) {
- return getClassID(user)
- }).then(function (id) {
- return getClassName(id)
- }).then(function (name) {
- console.log(name)
- }).catch(function (err) {
- console.error('请求异常', err)
- })
Promise 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类似的实现,在 JavaScript 发展过程中,比较著名的框架 jQuery、Dojo 也都进行过类似的实现。2009 年,推出的 CommonJS 规范中,基于 Dojo.Deffered 的实现方式,提出 Promise/A 规范。也是这一年 Node.js 横空出世,Node.js 很多实现都是依照 CommonJS 规范来的,比较熟悉的就是其模块化方案。
早期的 Node.js 中也实现了 Promise 对象,但是 2010 年的时候,Ry(Node.js 作者)认为 Promise 是一种比较上层的实现,而且 Node.js 的开发本来就依赖于 V8 引擎,V8 引擎原生也没有提供 Promise 的支持,所以后来 Node.js 的模块使用了 error-first callback 的风格(cb(error, result))。
- const fs = require('fs')
- // 第一个参数为 Error 对象,如果不为空,则表示出现异常
- fs.readFile('./README.txt', function (err, buffer) {
- if (err !== null) {
- return
- }
- console.log(buffer.toString())
- })
这一决定也导致后来 Node.js 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 Promise 类库,比较出名的就是 Q.js、Bluebird。关于 Promise 的实现,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可以看看:《手把手教你实现 Promise》。
在 Node.js@8 之前,V8 原生的 Promise 实现有一些性能问题,导致原生 Promise 的性能甚至不如一些第三方的 Promise 库。
所以,低版本的 Node.js 项目中,经常会将 Promise 进行全局的替换:
- const Bulebird = require('bluebird')
- global.Promise = Bulebird
Generator(生成器) 是 ES6 提供的一种新的函数类型,主要是用于定义一个能自我迭代的函数。通过 function * 的语法能够构造一个 Generator 函数,函数执行后会返回一个iteration(迭代器)对象,该对象具有一个 next() 方法,每次调用 next() 方法就会在 yield 关键词前面暂停,直到再次调用 next() 方法。
- function * forEach(array) {
- const len = array.length
- for (let i = 0; i < len; i ++) {
- yield i;
- }
- }
- const it = forEach([2, 4, 6])
- it.next() // { value: 2, done: false }
- it.next() // { value: 4, done: false }
- it.next() // { value: 6, done: false }
- it.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next() 方法会返回一个对象,对象有两个属性 value、done:
由于生成器函数具有中断执行的特点,将生成器函数当做一个异步操作的容器,再配合上 Promise 对象的 then 方法可以将交回异步逻辑的执行权,在每个 yeild 后面都加上一个 Promise 对象,就能让迭代器不停的往下执行。
- function * gen(token) {
- const user = yield getUser(token)
- const cId = yield getClassID(user)
- const name = yield getClassName(cId)
- console.log(name)
- }
- const g = gen('xxxx-token')
- // 执行 next 方法返回的 value 为一个 Promise 对象
- const { value: promise1 } = g.next()
- promise1.then(user => {
- // 传入第二个 next 方法的值,会被生成器中第一个 yield 关键词前面的变量接受
- // 往后推也是如此,第三个 next 方法的值,会被第二个 yield 前面的变量接受
- // 只有第一个 next 方法的值会被抛弃
- const { value: promise2 } = gen.next(user).value
- promise2.then(cId => {
- const { value: promise3, done } = gen.next(cId).value
- // 依次先后传递,直到 next 方法返回的 done 为 true
- })
- })
我们将上面的逻辑进行一下抽象,让每个 Promise 对象正常返回后,就自动调用 next,让迭代器进行自执行,直到执行完毕(也就是 done 为 true)。
- function co(gen, ...args) {
- const g = gen(...args)
- function next(data) {
- const { value: promise, done } = g.next(data)
- if (done) return promise
- promise.then(res => {
- next(res) // 将 promise 的结果传入下一个 yield
- })
- }
- next() // 开始自执行
- }
- co(gen, 'xxxx-token')
这也就是 koa 早期的核心库 co 的实现逻辑,只是 co 进行了一些参数校验与错误处理。通过 generator 加上 co 能够让异步流程更加的简单易读,对开发者而言肯定是阶段欢喜的一件事。
async/await 可以说是 JavaScript 异步变成的解决方案,其实本质上就是 Generator & co 的一个语法糖,只需要在异步的生成器函数前加上 async,然后将生成器函数内的 yield 替换为 await。
- async function fun(token) {
- const user = await getUser(token)
- const cId = await getClassID(user)
- const name = await getClassName(cId)
- console.log(name)
- }
- fun()
async 函数将自执行器进行了内置,同时 await 后不限制为 Promise 对象,可以为任意值,而且 async/await 在语义上比起生成器的 yield 更加清楚,一眼就能明白这是一个异步操作。
当前标题:聊聊JavaScript异步编程史
转载源于:http://www.shufengxianlan.com/qtweb/news47/410397.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ChatGPT、手机网站建设、定制网站、搜索引擎优化、网站内链、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