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几乎是每个程序员都想拥有的经验。原因很简单:随着流量变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
创新互联是由多位在大型网络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人员和策划人员组成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其中包括网站策划、网页美工、网站程序员、网页设计师、平面广告设计师、网络营销人员及形象策划。承接:成都网站制作、成都做网站、外贸营销网站建设、网站改版、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推广、数据库开发,以高性价比制作企业网站、行业门户平台等全方位的服务。
比如接口响应超时、CPU load 升高、GC 频繁、死锁、大数据量存储等等,这些问题能推动我们在技术深度上不断精进。
在过往的面试中,如果候选人做过高并发的项目,我通常会让对方谈谈对于高并发的理解。
但是能系统性地回答好此问题的人并不多,大概分成这样几类:
这篇文章,我想结合自己的高并发项目经验,系统性地总结下高并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如何理解高并发?
高并发意味着大流量,需要运用技术手段抵抗流量的冲击,这些手段好比操作流量,能让流量更平稳地被系统所处理,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我们常见的高并发场景有:淘宝的双 11、春运时的抢票、微博大 V 的热点新闻等。
除了这些典型事情,每秒几十万请求的秒杀系统、每天千万级的订单系统、每天亿级日活的信息流系统等,都可以归为高并发。
很显然,上面谈到的高并发场景,并发量各不相同,那到底多大并发才算高并发呢?
①不能只看数字,要看具体的业务场景。不能说 10W QPS 的秒杀是高并发,而 1W QPS 的信息流就不是高并发。
信息流场景涉及复杂的推荐模型和各种人工策略,它的业务逻辑可能比秒杀场景复杂 10 倍不止。因此,不在同一个维度,没有任何比较意义。
②业务都是从 0 到 1 做起来的,并发量和 QPS 只是参考指标,最重要的是:在业务量逐渐变成原来的 10 倍、100 倍的过程中,你是否用到了高并发的处理方法去演进你的系统。
从架构设计、编码实现、甚至产品方案等维度去预防和解决高并发引起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升级硬件、加机器做水平扩展。
此外,各个高并发场景的业务特点完全不同:有读多写少的信息流场景、有读多写多的交易场景,那是否有通用的技术方案解决不同场景的高并发问题呢?
我觉得大的思路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案也可以参考,但是真正落地过程中,细节上还会有无数的坑。
另外,由于软硬件环境、技术栈、以及产品逻辑都没法做到完全一致,这些都会导致同样的业务场景,就算用相同的技术方案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些坑还得一个个趟。
因此,这篇文章我会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通用思路、和我曾经实践过的有效经验上,希望让你对高并发有更深的理解。
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先搞清楚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讨论设计方案和实践经验才有意义和针对性。
宏观目标
高并发绝不意味着只追求高性能,这是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有三个:高性能、高可用,以及高可扩展。
①高性能:性能体现了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硬件投入下,提高性能意味着节省成本。
同时,性能也反映了用户体验,响应时间分别是 100 毫秒和 1 秒,给用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②高可用:表示系统可以正常服务的时间。一个全年不停机、无故障;另一个隔三差五出线上事故、宕机,用户肯定选择前者。另外,如果系统只能做到 90% 可用,也会大大拖累业务。
③高扩展:表示系统的扩展能力,流量高峰时能否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容,更平稳地承接峰值流量,比如双 11 活动、明星离婚等热点事件。
这 3 个目标是需要通盘考虑的,因为它们互相关联、甚至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说:考虑系统的扩展能力,你会将服务设计成无状态的,这种集群设计保证了高扩展性,其实也间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再比如说:为了保证可用性,通常会对服务接口进行超时设置,以防大量线程阻塞在慢请求上造成系统雪崩,那超时时间设置成多少合理呢?一般,我们会参考依赖服务的性能表现进行设置。
微观目标
再从微观角度来看,高性能、高可用和高扩展又有哪些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指标呢?
性能指标:通过性能指标可以度量目前存在的性能问题,同时作为性能优化的评估依据。一般来说,会采用一段时间内的接口响应时间作为指标。
①平均响应时间:最常用,但是缺陷很明显,对于慢请求不敏感。比如 1 万次请求,其中 9900 次是 1ms,100 次是 100ms,则平均响应时间为 1.99ms,虽然平均耗时仅增加了 0.99ms,但是 1% 请求的响应时间已经增加了 100 倍。
②TP90、TP99 等分位值:将响应时间按照从小到大排序,TP90 表示排在第 90 分位的响应时间, 分位值越大,对慢请求越敏感。
③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呈反比,比如响应时间是 1ms,则吞吐量为每秒 1000 次。
通常,设定性能目标时会兼顾吞吐量和响应时间,比如这样表述:在每秒 1 万次请求下,AVG 控制在 50ms 以下,TP99 控制在 100ms 以下。对于高并发系统,AVG 和 TP 分位值必须同时要考虑。
另外,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200 毫秒被认为是第一个分界点,用户感觉不到延迟,1 秒是第二个分界点,用户能感受到延迟,但是可以接受。
因此,对于一个健康的高并发系统,TP99 应该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TP999 或者 TP9999 应该控制在 1 秒以内。
可用性指标:高可用性是指系统具有较高的无故障运行能力,可用性=平均故障时间/系统总运行时间,一般使用几个 9 来描述系统的可用性。
对于高并发系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 3 个 9 或者 4 个 9。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只能做到 2 个 9,意味着有 1% 的故障时间,像一些大公司每年动辄千亿以上的 GMV 或者收入,1% 就是 10 亿级别的业务影响。
可扩展性指标:面对突发流量,不可能临时改造架构,最快的方式就是增加机器来线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对于业务集群或者基础组件来说,扩展性=性能提升比例/机器增加比例,理想的扩展能力是:资源增加几倍,性能提升几倍。通常来说,扩展能力要维持在 70% 以上。
但是从高并发系统的整体架构角度来看,扩展的目标不仅仅是把服务设计成无状态就行了,因为当流量增加 10 倍,业务服务可以快速扩容 10 倍,但是数据库可能就成为了新的瓶颈。
像 MySQL 这种有状态的存储服务通常是扩展的技术难点,如果架构上没提前做好规划(垂直和水平拆分),就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迁移。
因此,高扩展性需要考虑:服务集群、数据库、缓存和消息队列等中间件、负载均衡、带宽、依赖的第三方等,当并发达到某一个量级后,上述每个因素都可能成为扩展的瓶颈点。
高并发的实践方案有哪些?
了解了高并发设计的 3 大目标后,再系统性总结下高并发的设计方案,会从以下两部分展开:先总结下通用的设计方法,然后再围绕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分别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案。
通用的设计方法
通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出发,俗称高并发处理的两板斧: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
纵向扩展(scale-up):它的目标是提升单机的处理能力。
方案包括如下两种:
横向扩展(scale-out):因为单机性能总会存在极限,所以最终还需要引入横向扩展,通过集群部署以进一步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①做好分层架构:这是横向扩展的提前,因为高并发系统往往业务复杂,通过分层处理可以简化复杂问题,更容易做到横向扩展。
上面这种图是互联网最常见的分层架构,当然真实的高并发系统架构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比如会做动静分离并引入 CDN,反向代理层可以是 LVS+Nginx,Web 层可以是统一的 API 网关,业务服务层可进一步按垂直业务做微服务化,存储层可以是各种异构数据库。
②各层进行水平扩展:无状态水平扩容,有状态做分片路由。业务集群通常能设计成无状态的,而数据库和缓存往往是有状态的,因此需要设计分区键做好存储分片,当然也可以通过主从同步、读写分离的方案提升读性能。
具体的实践方案
下面再结合我的个人经验,针对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 3 个方面,总结下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高性能的实践方案:
上述方案无外乎从计算和 IO 两个维度考虑所有可能的优化点,需要有配套的监控系统实时了解当前的性能表现,并支撑你进行性能瓶颈分析,然后再遵循二八原则,抓主要矛盾进行优化。
高可用的实践方案:
高可用的方案主要从冗余、取舍、系统运维 3 个方向考虑,同时需要有配套的值班机制和故障处理流程,当出现线上问题时,可及时跟进处理。
高扩展的实践方案:
最后的话
高并发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系统性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诸如分布式 Trace、全链路压测、柔性事务都是要考虑的技术点。
另外,如果业务场景不同,高并发的落地方案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总体的设计思路和可借鉴的方案基本类似。
高并发设计同样要秉承架构设计的 3 个原则:简单、合适和演进。“过早的优化是万恶之源”,不能脱离业务的实际情况,更不要过度设计,合适的方案就是最完美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关于高并发更全面的认识,如果你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者:骆俊武
编辑:陶家龙
出处: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IT 人的职场进阶(ID:BestITer)
网站栏目:不懂高并发,薪资凉半截!
分享地址:http://www.shufengxianlan.com/qtweb/news34/480084.html
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公司-创新互联,是专注品牌与效果的网站制作,网络营销seo公司;服务项目有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